时间:2023/3/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柘荣县实验小学,郑运德(右)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布袋戏爷爷”。

在柘荣县民间艺术展示馆,最受观众喜欢的,莫过于郑运德的布袋戏表演。小巧玲珑的舞台背后,72岁的老郑独自吹拉弹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随着他修长的十指飞扬,手中的布偶舞动出生命的灵性,演绎着人间百态。

独自表演的艺术

柘荣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盛于明清,是福建珍贵的地方微剧种之一。它由一人一戏台组成,吹、拉、弹、唱和表演都由一个演员独立完成。演出时,演员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全凭五指掌控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

高明的艺术往往并不复杂,布袋戏的演出设备就很简单——一张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个幔帐,足矣。桌子用帷布围住,里面却有一支“民乐队”,一边挂着小钹、板鼓、盖头板等打击乐器,一边挂着刀、枪、剑、戟等演出道具,下方还挂着脚锣。

桌子上面搭起幔帐,宽不及1米,高不过0.5米,这就是“戏台”。幔帐的正面两边各开一个不大的口子,戏师傅从这里伸出手来操作木偶头,人则躲在帐后,坐在戏担上,口动、手动、脚动,身子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各种姿势,几分钟的表演就累得满头大汗。

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刻着一副楹联——“方寸之中行万里,一人手上演百官”。郑运德从小憧憬这样的气魄,17岁时正式拜师,从此与柘荣布袋戏结下了不解之缘。隔着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他可以窥视自己的操纵。“出将”“入相”,戏一开演,老郑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嘴里或说或唱,热闹不已。演出结束,乐器、布袋、木偶只要两个箱子就全收纳,一条扁担挑起一个戏班,真可谓“帐前可演天下事,箱中能容世上人”。

据介绍,柘荣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艺人需要强调两方面的修养:一要根据剧情,运用语言轻、重、缓、急、吞、吐、浮、沉等变化创造音调,再以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为基础,从每个行当的不同形象中分出不同类别;二要恰如其分地利用群众语言,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变成人物的个性语言,特别是丑角的插科打诨、语言交锋,或谐或庄,风趣幽默。

坚守换来援手

曾几何时,在柘荣,每逢重大节日,柘荣布袋戏都会频频出现在城关街头巷尾、农村祠堂和庙会里。“演员挑个担子,走乡串户,每到一个村庄都要表演个把月,为乡亲们送去一场场欢乐。”柘荣县文化馆馆长袁承木说。

不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传统戏曲逐渐式微,演出越多,亏损越多,柘荣县的布袋戏艺人也只好纷纷卸下戏装,自谋出路。据袁承木介绍,柘荣布袋戏最繁荣时,艺人多达50多位。现在,散落民间的艺人多数已年迈,只剩下郑运德等一两人还在坚守。

“虽然一年到头演不了几场戏,生活也曾困难重重,但我坚信布袋戏终有一天会被人们重新认知。”郑运德说。利用这二十几年演出少的时机,他在布袋戏传统曲目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征,新编创了《廉吏游朴》《马仙传奇》《百丈青龙会药仙》等乡土题材的剧本,吸引了布袋戏爱好者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3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