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即将到来的农历辛丑年,生肖属“牛”。牛在农耕时代,是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牛对福安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地方内在精神的塑造上。因而,在福安也有不少含有“牛”字的地名,赋予“牛”气十足的寓意。

赛岐“牛城”

相传,很久以前,赛岐上岐头的江面上出没一群怪牛,它们在水中嬉戏、滚打。年长月久,小溪渐渐地被滚成大江。牛却毫无拘束,还是一个劲地翻滚、逐闹,把江水捣得涛涌浪覆、田园淹没、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幸有一位云游高僧心发慈悲、用铁钎栓住牛鼻,把公母两牛分割西东、钉锁江中、不许它们再兴风作浪。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被钉住的怪牛逐个凝结成石牛,牢牢地盘踞江水之中。潮水有汐有涨、石牛时显时隐,“溪卫”、“舢板”船上的船夫们把它当作临时码头装卸、休息;偶尔还从“牛背”上挖出成片的“岐绿”、“青苔”泡汤当菜食用。每当洪水来临之前,石牛便发出嘈嘈响声,外行人幸灾乐祸戏曰:此乃石牛夫妻隔江绝望,抱怨叹息的悲哀;细心人却非同一般地把它当作防洪抗灾的警报,提前防范,不敢掉以轻心!这在没有水文观测、天气预报的年代,确实灵验、管用。

石牛传说充满神奇的色彩,有文人墨客留下赞歌对唱:

怪石巍巍似群牛,独卧江中几千秋;

风吹项背无毛动,雨打牛身有汗流;

细草拦堆难下口,长鞭任打不回头;

自古牛鼻无绳索,大地围栏永不修。

怪石峥嵘似活牛,索然不动几千秋;

青苔遍体如毛样,细雨淋身苦汗流;

芳草虽多难下口,蒲鞭万打不回头;

老翁因醉朦胧眼,笑看谁家牧不收。

如今,素有“牛城”别称的赛岐,在镇区繁华的交通环岛上,耸立着一组石雕耕牛:一只昂首的公牛旁,一只母牛舔着一只小牛犊。这组石牛雕像,展示了赛岐人民勤劳、奋发的精神以及和睦、感恩的理念。

范坑牛脰项

在闽浙交界的千米山峦里,有一座形似牛脖颈的大山,当地人称之为:牛脰项。牛脰项山脚下左侧是泰寿溪,右侧是仕阳溪。两溪缓缓而来,在牛脖颈山谷自然交汇。自此它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交溪,也是千里赛江上游最重要的一条源流。以交溪为界,东北边是柘荣县的英山乡,西北面是浙江泰顺县的龟湖镇地界,而南面则是福安市最北的范坑乡。交溪与“牛脰项”融为一体,行走在这最窄处只有2米的山脊上,往下看青山壁立、险滩溪流湍急,让人胆战心惊。

“牛脰项”尽管崎岖,却是古代闽东通往浙南的必经之路。所以,顺着山脊仍然可见古人铺下的石砌山径路。牛脰项山脚有个七衙门洞,洞中可纳数百人,一洞连一洞,洞门相通,共七个洞。洞中有官厅,两旁有厢房,是原洞石凿成的。当年皇帝派来的七官员就坐镇这里监采银矿。有传说,皇帝开圣口说要从牛角打进,官员错听从牛脚打进,结果动工9年后,工程塌陷,4万打银人葬身洞内,血染交溪满河红。有人听见洞内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响了3年仍打不出来。

与“牛脰项”隔溪相望的,就是范坑乡的上坪村。在崇山峻岭深处,难得有几块平坦之地,或许这就是上坪村名的来历。上坪山上遍布数十个打银洞,当地人称银坑洞。银洞从闽省山头打过溪底,与浙江省山头上的打银洞相连。走进洞内,猛然发现一个十字路口。手电往前洞、左洞、右洞探照,均照不到边。横洞竖洞,洞中有洞,不知多深。这些矿洞规模到底有多大?据《福安县志》载:明朝宣德年间(公元—年),朝廷派御史张鹏监督开采银砂,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每年向朝廷上缴白银28.8万两。工程之浩大由此可见一斑。

社口牛山湾

牛山湾地处社口镇西南部,距镇区5公里,南与穆云乡白岩溪交界。翻阅地方资料发现,“牛山湾”因畲族“牛郎”日贤“日间放牛,夜宿山湾”而村名。根据雷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八年,牛山湾雷姓祖宗日贤公由康厝乡金斗洋村迁徙而至,蕃衍子孙。到道光年间,雷姓人口已发展到多人。清朝光绪年间,雷姓出了两户富裕之家,均有收租四百余担(古称)稻谷,其中一户名曰:雷腾凤还是监生,方圆乡里颇有名气。其故居三雕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村内畲族语言,民族风俗依旧。

牛山湾村背靠五指峰,其后就是巍巍高耸的白云山。村前黄兰溪“马渡”水流淌,东南面为悬崖峭壁。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发扬“拓荒牛”精神,历时五年在鹰窝山旮旯硬生生开凿出一条3.5公里长的水利渠道,引白岩溪水灌溉牛山约亩农田(详情可查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牛山湾红旗渠》一书)。年,红旗渠妇女耕山队长钟祖妃(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腰系粗绳索在寨门悬崖上打钻装炮眼的照片,曾展现在北京民族展览馆里。迄今,这条“红旗渠”保存较好的还有1.2公里。渠水除了灌溉农田和村民饮用水外,还修建了一座12千瓦时的水电站,年发电量约万千瓦,年收入村财3.6万元。

“拓荒牛精神”,始终是“牛山湾精神”中最珍贵、最出彩的内容。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村两委弘扬孺子牛、拓荒牛精神,带领群众对“红旗渠”进行了修缮,并配套建设了畲族歌台、停车场、旅游公厕、畲族文化广场、幸福院等,成为一个全国特色畲村。

松罗牛落洋

从松罗乡到金山大峡谷,路遇一个塑着“牛转乾坤“”像的村落。村民说,这是为纪念“牛落洋”村名而塑立的。

据传,穆阳溪北缪氏始祖说公次子璩公,迁居溪柄大梅,其三子起公因大梅发大水,于宋嘉泰三年()迁居松罗前湾。一日,牛遭大雪困于大洞峰山中,起公在王乐洋地方寻找。见周山满目白雪皑皑,奇特的是山坳里兀立有一块平地,牛正静卧在依然泛绿的原野间。缪氏先祖认定,雪野牛卧之处热气腾腾,便是宜居之地。遂举家迁居此地,更改地名为“牛落洋”。此后,这里的人们一直奉牛为神,从而形成惜牛、祀牛习俗。民间相传,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为酬谢牛对人类的贡献,牛节这天要对牛停止使役,让它休息,喂食最好的饲料。还要杀鸡、备酒,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爱牛、敬牛,牛落洋缪氏宗祠就修建于当初卧牛之处,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载入史册的故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牛落洋成立中共福霞县委(曾志任县委书记,郑宗玉任副书记),青年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劲,冲向黑暗势力。仅-年三年间,这个当年仅数百人的小村就有交通员钟树敬、肃反队长缪妹茹等10位同志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迄今这个红色村庄,活跃创新的“拓荒牛”、吃苦的“老黄牛”、耐劳的“老犟牛”……为建设家园默默奉献着。

城阳牛老祖

福安最牛的地名,首屈一指当属城阳“牛老祖”。

牛老祖,福安城阳镇洋面一个自然村。这个小山村,为什么叫这么“牛”的地名呢?我想,一定有它的来历,只是无考证。一般来说,带“牛”字的地名主要源于六个方面:一是以牛的外形而命名的山、水等地理实体地名,因为这些实体酷似牛外形的某个部位而得名;二是以牛的起居饮用活动而命名的地名,如牛塘、系牛场;三是以交易牛的场所、集市而命名;四是来自传说典故;五是一些人工建筑或者水利工程,以牛字命名;六是以牛字命名的地点派生而来。听人讲,老祖是指对道教祖师的尊称,出处《儒林外史》第七回。推测“牛老祖”,大概与地方开山老祖鞭土牛习俗有关。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冷》最早记述“出土牛以送寒意”,说明早在周代已经出现“鞭打春牛”的活动。后来一直保留下来,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能称之为“牛老祖”的地方,必然可见一些“牛角尖”空间。地处城阳镇东部海拔米的洋面村,周边有牛老子、牛头、歇坪、清湾里、竹林下等自然村,牛文化源远流长。走在山间仙阁梁,不经意间发现有巨石酷似牛面,故称“牛牳岩”;有崖头形似牛鼻,故名“牛鼻崖”;“百丈漈”呈倒三角形,恰似牛头,亦称“牛头漈”……山涧比比皆是憨态可掬的神牛石,点缀着原本单调的盆谷,也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意味。站在岔口,遥望北天,透过茫茫的历史云烟,我们似乎看到了明末名将刘中藻“采薇有约休回首,正气歌成天地阴。”

“仙阁牛眠山,苍然隐暮烟。牧童强解事,吹笛晚风前。”年,被列为福安市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重大的牛老祖村进行了造福工程搬迁。老区基点村人像老牛般默默耕耘,营建了洋面牛老祖造福新村,新建房屋79幢,使牛老祖、歇坪、双贝峰三个自然村的79户人得以安居乐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牛老祖新村的人饮工程竣工,引来甘泉润民生。“牛”气十足的新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牛的明眸”。

穆云牛池岗

从白云山南麓入山,至海拔多米牛池岗。据说,唐乾符五年(年),黄巢起义军挺进江南,转战浙东。由于前往福州的古田官道上遭受地主武装的反抗损失严重,遂辟仙霞岭,修路几百里折道宁德方向,途径白云山南麓,曾扎营牛池坪。民间流传黄巢在牛池岗埋有库银,数量与位置为“九库十三缸,不是池沿就池中”。

“当年提剑展鲲鹏,却要屠亲刃义僧;前路忖思形胜在,银池迷踪后人征。”牛池岗与闽浙牛岭古道隔着穆水对望,所以牛池岗不仅是释家的圣地,也是中原汉族南下初始避居之地。原因有二:其一,可对望牛岭古道,具有放哨作用;其二,穆水横隔,天然险阻,纵有贼寇或官兵渡河前来,也来得及逃遁。故而在闽东多地,有多家族谱记载着先祖曾定居过牛池岗。山上古迹斑斓,风景秀丽,有白龙潭、群猴朝阳石、元宝锭石、石锣、石鼓、石柱(石棺)、黄巢试剑石、银池和黄巢练军坪等历史古迹。峰峦环抱中有:飞凤衔玉、古樟招魂、眠牛倒地、鲤鱼朝天、石马罹卧、冽泉揽胜、银池迷踪、南麓别苑等咸福八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登高观光。

另外,牛池岗也是畲民聚会的乐土,过去闽东每年的畲族歌会就在这里举行。

康厝牛岭尾

闽浙通道仙霞岭,走政和、周宁通往福安,必经牛岭古道而下入穆阳。

“一登牛岭峰迎峰,移步换形景不同。天马云车从兹去,匡庐似在此山中。”纵观牛岭古道,山峰地势险峻,森林茂密,曾经有原著民生活的遗迹。随着中原八姓先后南迁入闽,这片荒芒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传说,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入闽,曾从鹫峰山脉北端开挖了通往福安方向的最佳路径,形成连通闽东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后经历代多次扩建重修,便有了著名的牛岭古道。

牛岭古道,随着发源自秀郭洋仙冈头的八蒲溪峰回水转,直至康厝牛岭尾。岭尾村地处八蒲溪谷底,是福安与周宁两县市的结合部。村有一株植物藤根,宛如神奇的牛尾盘踞地上,藤缠着一棵菊花树环绕而上,扎满了树身。据当地群众介绍,藤缠树,树依藤,这牛尾藤树已纠缠多年了(自公元年建村就有这棵牛尾藤)。

岭尾东邻石尖村,西接象地村,南邻八蒲溪,北与周宁县桐岔村交界。这一带,流传着许多神奇而美丽的“牛的故事”。相传,古时这里有户人家,养的牛居然生出了一只小象,因而便有了所谓“象地”的村名。提及康厝带“牛”字之村名,邮亭村民国年间称为“牛呈田”;秋岭村下辖有“牛地坑”自然村;凤洋村下辖有“牛石坂”自然村……康厝“神牛福地”,从老牛的品格里悟出“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不居功”的精神,激励畲汉同心共造“团结福”。(郑望)

今日福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5335.html
------分隔线----------------------------